坐车的变化
金伟忠

  我家住在鄂西北山区的一个偏僻山村,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对坐车有着深刻的感受。

  八十年代初,我小学毕业考上集镇的一所重点中学。到上学那天,父亲一大早背着被包和我一块儿赶到距家20公里的一个小车站搭车,可一直等到中午就没有一辆汽车。在几个小时的焦急等待中,一辆帆布蒙着的汽车才缓缓而来,我在黄昏时分准时搭车进了集镇,这便是我生平第一次坐车。参加工作后我才知道,那时我所在的小县交通条件极差,公路一律是沙土路,汽车简直少得可怜,营运班车只有两三辆,还是清一色的"代客车",就是汽车车厢用帆布蒙着的那种。那时只要是坐上了一回汽车,无论是谁心里就万分的高兴,日后定还要谈论很久,用来显耀自己一番。

  几年后上高中那阵儿,我更体会到坐车的艰辛。那时交通条件相对有了些改善,再也找不到帆布蒙着的那种"带客车"了,取而代之的是湖北客车厂生产的第一代豪华客车,客车高大且威武,车厢内一次能乘坐27个旅客。由于当时车站的客车太少,还要轮回跑几个地方,而通往我家乡的客车只要到了下午3点之后便停运了,每逢回家我们几个同乡只好乘"11号车"步行,往往跑不到家天就黑了,第二天还得带着馒头、咸菜几兜子行李跑到车站,可往往是左等右等不见车,只好步行返校。这样回家一趟就需走40公里山路。

  转眼到了90年代,我上了大学,坐班车、乘火车虽不如现在快捷方便,但总算有车可坐,告别了"走着上学"的历史,心里已经非常满足了。参加工作后,特别是"九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我所在的小县因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省交通厅、国家交通部先后伸出援助之手,对我县实行对口扶贫,从此公路建设驶上了快车道。十几年来,先后投资2亿多元资金,修通乡村公路、改造低等极公路上百条条,新增公路里程式近万公里,到2005年底,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车的愿望。

  路通了,车辆自然多了,昔日坐车难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我县现有各类车辆1万多辆,比八十年代初增长了30多倍;县城建起了省内一流的汽车站,每天发车100多班次,车站营运客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什么河南宇通客车、十堰东风客车等豪华客车应有尽有,客车上还有空调享受,清晰的电视录象让你一路乐逍遥。县城里的出租车、面的车随叫随到,不论在哪里呼之即来,招之即停,坐车真是太方便了,就连我所居住的那个偏僻山村,也通了班车,私家车多达到20多辆。

  公路多了,路途变短了。过去坐车全县走一遭必须在外过夜,县城到最远的乡镇需8个小时,而今从县城出发到任何一个乡镇最多不超过2个小时,而在过去去一趟最少也得3个小时。

  从自己坐车20多年的变化中,深深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


"客车"通用网址直达
中国客车网
BBS经营许可证第041148号
Alexa权威排名(英文)
Alexa权威排名(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