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客车安全保驾护航?
国外客车安全技术知多少
汽车安全是汽车发展的永恒课题,它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部分,前者是指汽车防止交通事故的性能,后者是指汽车在交通事故发生时汽车本身具有保护乘员、行人不受伤亡或减少伤亡的性能。
大客车的行车安全关系到更多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国外高档大客车的安全技术涉及面十分广泛。概括而言,高档大客车的主动安全性大体包含视野性、操纵性、信息系统;被动安全性包括吸能式车体结构、乘员保护系统、人体耐冲击性和伤害标准研究等。目前欧洲的客车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居世界首位,而欧洲大中型客车的主要技术特点是——发动机功率大、转矩高,且转速有下降趋势,这使得车辆行驶速度更快,加速性、爬坡性和可靠性更强,经济性、环保性能及安全性更好。
用法规保证制造商抓好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手段。从交通法规角度看,客车的主动、被动安全方面采取了增加安全附加装置:如安全带、安全气囊;采用高质量的制动元件,如多套独力的制动系统以及性能优良的盘式制动器以提高客车的制动性能;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产品,如ABS、ASR和ASD(自锁差速器)以及缓速器;利用先进的试验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多方位碰撞的安全性,翻车时顶盖的强度、刚度以及保证乘车人生存空间的车身结构等进行研究,同时采用强度高,抗变形且质量小的新材料,以提高整车的抗碰撞能力;提高客车内饰的阻燃能力,安装发动机火灾报警器,力争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采用声光车距报警装置、雷达扫描防碰撞报警系统、疲劳驾驶报警装置、自动行驶导向系统等高新技术的电子产品,以全面提高客车的安全防护能力等措施。
从底盘新技术应用角度看,除部分小型客车使用汽油机外,大中型客车绝大部分采用柴油机。近年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燃料发动机的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欧洲客车底盘制动系统多为前盘后鼓式,除了采用双管路制动外,ABS、涡流缓速器、制动蹄自动调隙装置等均属于标准配置。另外,欧洲约80%以上的大型客车都采用了空气悬架,操纵系统大多采用自动变速器。总体来讲,国外高档大客车底盘的布置有“柔性化”的趋势,以适应各种要求的车身匹配。
从车身和内饰角度看,不仅外观造型美观大方,而且在车身设计方面特别重视刚度与强度,设计制造过程都广泛采用CAD、CAM 等技术手段;多车身框架进行有限元计算和分析以达到最佳的刚度与强度;生产过程中采用激光或等离子自动切割机下料,保证各类车身零部件的几何尺寸和精度;桁架车身大量采用型材,为了减轻质量并保证强度和刚度要求,有的还采用异型钢材;特别注重车身零部件的防锈抗蚀能力,在涂装工艺上做足文章。
汽车安全为何厚此薄彼
ABS(刹车防抱死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胎压监测系统、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车身、安全玻璃……盘点时下林林总总的诸多主动、被动安全装置,加起来几乎可以将汽车“武装到牙齿”。
对于有高度安全需求且有相应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福音。但遗憾的是,目前这种福音似乎只在乘用车领域蓬勃滋长,商用车安全仍是一块被“漠视”的角落:安全配置在乘用车(尤其是高端车型)上近乎应有尽有,而在商用车上却很少能见芳容。
众所周知,在频发的交通安全事故中,由商用车造成的人身伤亡程度要远远高于乘用车,大客、卡车一旦撞车或翻车,结局总是更为惨烈。出行时切实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应该是人们最起码的需求和权利。同样是驾车或乘车,为何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安全系数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乘用车是作为消费资料来使用的,无论是商务还是家用,只要经济许可,乘用车的驾乘者都会对安全系数提出更高要求,理性的消费者在选购乘用车时总是安全性能放在首位,因而也刺激了乘用车制造商更为积极地研发、应用更多安全技术。
而商用车是作为生产资料的面目来到世间,它存在的价值就是要为其所有者、经营者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通常而言,中高端商用车的驾乘者非所有者或经营者本人,即便驾驶员和客车乘客有再强烈的安全需求,他们也无法左右投资者、经营者的购买行为,而老板们总是尽最大可能降低成本,这其中也包括安全装置成本。对于低端轻卡、轻客等车型而言,即便是个体户亲自驾驶,也多半会基于经济实力所限而选择“忽视”部分安全装置。
难道商用车的老板们不明白,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会造成更多的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吗?当然明白,但这并不影响人家拨拉精明算盘:上路的卡车、客车是不少,但出事的毕竟还不多,就算不幸出了事故,还有保险公司给兜着呢!但眼下买车则钱能少一点是一点!
在监管不力的情况,要求企图以此牟利的商用车所有者、经营者们保障驾驶员、乘客和行人的安全,无异于与虎谋皮。
交通安全事关公众利益,按说“市场失灵”了,就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彰显神通的时候,“有形的手”要做的其实无非就是制定标准和监管执行。且不说当面我国商用车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几何,就是现有的几个强制性标准,在执行中被“缩水”、“打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有报道称,一些运输公司为了降低购车成本,在购车时要求厂家将ABS拆下来,从而减下数千元的购车成本,而部分厂商也为迎合这一需求而在销售时主动拆除ABS。而根据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简称《条件》)要求,这些商用车必须要安装ABS。
据悉,《条件》是我国机动车安全技术管理的最基本的技术性法规,也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新车注册登记和在用车定期检验、事故车检验等安全技术检验的主要技术依据,同时也是我国机动车新车定型强制性检验、新车出厂检验及进口机动车检验的重要技术依据之一。出于经济利益供求双方私下达成默契并不难理解,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违规车辆竟然能在上牌、年检等监管程序中“一路顺风”。
其实症结大家心知肚明。提高商用车的安全系数,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只是不想做而已。
从技术角度而言,ABS、ESP、安全气囊等等均可用于商用车,还有些“装置”简直就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但却可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危害程度。例如:给货车尾部加块挡板,就可以避免追尾的轿车钻入车底酿成更大惨祸;给平头车型加个“鼻子”,就能缓冲一下撞击的力度。
但无论技术含量或高或低,都会或多或少增加制造商的成本。商用车安全标准不健全,监管又乏力,客户又有“减配”需求,由此制造商们既缺乏提高商用车安全系数的压力,也缺乏动力。
人们谈及食品安全的悲哀,总喜欢以“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头猪”来调侃,而商用车安全又何尝不是遭遇了“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了四个轮子”的尴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提高商用车安全系数、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同样适用,但这16字“真经”念起来简单,但要“修行”到位还真不那么容易。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m.azurecros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m.azurecros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m.azurecross.com
- 首创新能源TCO理念!图雅诺轻客如何帮助平台用户降本提效?[05-11]
- 总统“亲自提车” 智利总统出席中通客车批量纯电动车交付仪式[05-11]
- 沈阳市与吉利远程商用车集团携手共建“电动+醇氢”产业链[05-11]
- 关注饮水安全 依维柯中国开展山区儿童饮水健康公益活动[05-11]
- 金龙铸就国际知名高价值品牌 再度闪耀上海世博展览馆[05-11]
- 畅游“千里山海”!安凯双层观光巴士威海浪漫上线[05-11]
- 辉光远扬 凯歌前行 福田欧辉“陆地头等舱”再次交付江西凯源[05-11]
- 开着房车看世界!100个理由告诉你为何选择房车旅行![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