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客车网-客车行业领先门户网站
  • 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原创文章 > 华越电涡流缓速器制动试验报告

    华越电涡流缓速器制动试验报告

    2009-02-10 作者:佚名 来源:华越汽车制动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试验单位:龙运集团技术部   试验地点:平房区


       试验时间:2000/9/7         试验温度:25 ºC


       参加人员:省交通科研所:王英


       龙运集团技术部:王伟刚、杨庆涛、贲颖


       哈鸡公司:吕松山


       试验工具:电子五轮仪       试验车辆:黑A15901沃尔沃客车


       试验前的实际情况介绍:


       1、电涡流缓速器在南方沿海各种车型及多数生产厂家近期生产的高档豪华大客车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2、集团于2000年 3 月在哈鸡公司黑A15901号和哈同公司黑A33074号沃尔沃车安装了由华越汽车制动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提供的西班牙弗雷纳萨电涡流缓速器V16-160进行实际运行试验,效果显著,受到驾驶员高度赞扬;
    为科学分析电涡流缓速器的性能,和省交通科研所合作进行了本次试验。本次试验只进行制动性能对比试验,对安装电涡流缓速器车辆行驶安全性作出评价。


       试验目的:弗雷纳萨牌电涡流缓速器的制动性能是否适用于龙运集团高档豪华大客车。


       试验过程:


       制动初速度: v0 =50 km/h       v1=50 km/h  
        v0 =80 km/h       v1=80 km/h


       采样周期 : t0=0.1 s       t1=0.1 s   


       车速: V     制动时间: T     制动距离: S    


       输出:  V0=f(T0)    V1=f(T1)   
       V0=f(S0)    V1=f(S1)   


       注: 下标0表示不启动电涡流缓速器,下标1表示启动电涡流缓速器。


       试验结果:


       初速50km/h时:
       V0(KM/H)=49.80    V1(KM/H)=49.28   
       S0(M)=21.53       S1(M)=19.37  
       T0(S)=3.40        T1(S)=2.87 
       S0(V=50)=21.75M   S1(V=50)=20.01M  缩短1.74M 缩短8%
       JB0(M/SS)=-4.79    JB1(M/SS)=-5.49  提高14.6% 

     

    图一

     

    T0 T1

    S0

    V0

    S1

    V1

     

    T0 T1

    S0

    V0

    S1

    V1

    0

    0

    49.8

    0

    49.2

     

    1.8

    17.84

    19.09

    17.24

    16.72

    0.1

    1.37

    48.33

    1.36

    49.09

     

    1.9

    18.34

    17.14

    17.68

    14.8

    0.2

    2.71

    48.07

    2.7

    47.49

     

    2

    18.8

    15.54

    18.07

    13.3

    0.3

    4.03

    47.17

    3.99

    45.97

     

    2.1

    19.21

    14.11

    18.41

    11.17

    0.4

    5.32

    45.54

    5.26

    44.7

     

    2.2

    19.58

    12.79

    18.69

    8.92

    0.5

    6.56

    44.01

    6.47

    42.88

     

    2.3

    19.92

    11.32

    18.91

    7.27

    0.6

    7.77

    42.55

    7.64

    41.56

     

    2.4

    20.21

    9.93

    19.09

    5.68

    0.7

    8.92

    40.54

    8.78

    39.72

     

    2.5

    20.47

    9.03

    19.23

    3.97

    0.8

    10.02

    38.22

    9.84

    36.94

     

    2.6

    20.71

    7.84

    19.31

    2.08

    0.9

    11.05

    36.21

    10.83

    34.59

     

    2.7

    20.91

    6.52

    19.35

    0.64

    1

    12.03

    33.91

    11.77

    32.71

     

    2.8

    21.08

    5.59

    19.36

    0.42

    1.1

    12.93

    31.74

    12.65

    30.36

     

    2.9

    21.22

    4.5

    19.37

    0.27

    1.2

    13.79

    29.77

    13.46

    28.54

     

    3

    21.33

    3.37

     

     

    1.3

    14.59

    27.87

    14.23

    26.55

     

    3.1

    21.41

    2.59

     

     

    1.4

    15.34

    26.25

    14.93

    24.52

     

    3.2

    21.47

    1.9

     

     

    1.5

    16.04

    24.07

    15.6

    22.93

     

    3.3

    21.51

    1.05

     

     

    1.6

    16.68

    22.26

    16.2

    20.67

     

    3.4

    21.53

    0.37

     

     

    1.7

    17.28

    20.94

    16.75

    18.72

     

    3.5

    21.54

    0.22

     

     

    表一


       初速80km/h时:
       V0(KM/H)=77.10    V1(KM/H)=78.00   
       S0(M)=40.57       S1(M)=39.99  
       T0(S)=4.12        T1(S)=3.59 
       S0(V=80)=43.72M   S1(V=80)=42.13  缩短1.59M 缩短3.6%
       JB0(M/SS)=-6.08   JB1(M/SS)=-6.56   提高7.9%

     

    图二

     

    T0 T1

    S0

    V0

    S1

    V1

     

    T0 T1

    S0

    V0

    S1

    V1

    0

    0

    77.1

    0

    78

     

    2.2

    33.99

    30.04

    34.5

    30.66

    0.1

    2.14

    76.82

    2.15

    78.84

     

    2.3

    34.8

    27.64

    35.33

    28.72

    0.2

    4.26

    75.36

    4.3

    76.68

     

    2.4

    35.53

    25

    36.09

    25.84

    0.3

    6.33

    73.81

    6.41

    74.54

     

    2.5

    36.19

    23.26

    36.77

    23.67

    0.4

    8.36

    72.24

    8.44

    72.21

     

    2.6

    36.82

    21.18

    37.41

    21.46

    0.5

    10.34

    70.29

    10.43

    70.44

     

    2.7

    37.36

    18.06

    37.96

    18.93

    0.6

    12.26

    67.71

    12.35

    68.1

     

    2.8

    37.83

    15.93

    38.46

    16.21

    0.7

    14.1

    64.84

    14.21

    66.03

     

    2.9

    38.25

    14.38

    38.86

    13.32

    0.8

    15.87

    63.15

    16.02

    64.14

     

    3

    38.63

    12.82

    39.2

    11.17

    0.9

    17.6

    60.9

    17.78

    62.61

     

    3.1

    38.97

    11.61

    39.48

    8.86

    1

    19.25

    58.18

    19.49

    59.92

     

    3.2

    39.27

    10.36

    39.69

    6.13

    1.1

    20.84

    55.92

    21.1

    56.73

     

    3.3

    39.54

    8.98

    39.83

    4.02

    1.2

    22.35

    53.35

    22.65

    54

     

    3.4

    39.77

    7.69

    39.92

    1.93

    1.3

    23.8

    50.98

    24.11

    51.9

     

    3.5

    39.97

    6.75

    39.94

    0.7

    1.4

    25.19

    49.02

    25.53

    49.99

     

    3.6

    40.15

    5.77

    39.97

    0.88

    1.5

    26.52

    46.56

    26.88

    47.74

     

    3.7

    40.29

    4.69

    39.99

    1.02

    1.6

    27.77

    43.78

    28.18

    45.19

     

    3.8

    40.41

    3.51

     

     

    1.7

    28.96

    42.21

    29.39

    42.46

     

    3.9

    40.49

    2.31

     

     

    1.8

    30.11

    39.81

    30.55

    40.65

     

    4

    40.54

    1.3

     

     

    1.9

    31.17

    37.18

    31.65

    38.29

     

    4.1

    40.56

    0.52

     

     

    2

    32.18

    35.28

    32.67

    35.65

     

    4.2

    40.57

    0.51

     

     

    2.1

    33.13

    32.56

    33.63

    32.86

     

     

     

     

     

     

    表二


       时间历程见图一、图二。   


       试验数据分析:


       1、 图一、图二分别为制动初速度50KM/H、80KM/H紧急制动的时间历程V=F(T),制动距离历程V0=F(S0)、V0 =F(T0)、V0 =F(S0)为电涡流缓速器不起作用,只使用原制动系统的结果。V=F(T)、V=F(S)为电涡流缓速器和原制动系统同时起作用的结果。  从F(S)曲线可明显看出,加装电涡流缓速器和不装电涡流缓速器有明显差异,根据数理统计的相关标准计算的V(50):制动距离S0 =21.75米、制动减速度jB0=-4.79M/S²、S=20.01米、jB=-5.49M/S²,缩短制动距离8%为1.74M,制动减速度提高14.6%。V(80):制动距离S0 =43.72米、制动减速度jB0 =-6.08M/S²、S=42.13米、jB=-6.56M/S²,缩短制动距离3.6%为1.59M,制动减速度提高7.9%。


       从图一、图二还可看出使用缓速器的时间历程曲线位于不使用缓速器的时间历程曲线下方,证明制动性能有所提高。


       2、使用缓速器可以大量减少制动器的使用次数,从而降低了制动器的更换,尤其是在高速时更为明显,其节约的费用完全可以补偿安装缓速器的投入。


       3、在经常采用的预防性减速时,使用缓速器可使车辆平稳减速,乘客感受不到晃动,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结论:


       通过上述试验结果,得证电涡流缓速器可以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乘坐舒适性和提高经济效益。


       建议:


       在现有车辆上推广电涡流缓速器,尤其是在山区和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更为必要。

     

    阅读量:
    原创文章
    相关阅读
    客车网[www.m.azurecros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m.azurecros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m.azurecros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m.azurecross.com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